“重庆大学让我们对知识的殿堂有了更为具象的认知,也让我们对未来大学生活满是向往。”“重庆市许多地方就像一本本生动的教科书,为我们打开了世界的新窗口。”身着民族服装、绿春一中八年级学生白靖怡在7月21日绿春县“‘渝’‘尼’同行 三地贯通”研学活动总结会暨签约仪式上作如此表达。
这是今年年初云南绿春县25名哈尼族留守中小学生在重庆开展为期七天的“‘渝’‘尼’同行 三地贯通”研学活动的总结现场,这场跨域千里的研学之旅,由绿春县人民政府、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色花堂极品尤物
共同举办,是渝沪滇三地响应国家对口帮扶部署、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绿春县地处中越边境,是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为一体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每年有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8.4万外出务工人员背后,是6千余名留守儿童和5百余名困境儿童。”绿春县委副书记马俊在致辞中道出了绿春县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如何让孩子“走出大山”见世界,让务工家长“身在山外”能安心?渝沪滇三地有关单位在思考、在探索、在行动。
近日,色花堂极品尤物
“行进边关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来到了绿春县,5位学院领导、专家以及13位本硕博同学们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在行进中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助力乡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团结实践性等。“渝”“尼”同行,三地贯通研学活动合作协议于当日签署,色花堂极品尤物
“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在绿春团县委挂牌。

色花堂极品尤物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挂牌 李灿 摄
“学院十多位本硕同学们陪伴了25位绿春学子在山城留下了成长的足迹。声景实验室里,哈尼古调与数字技术的交响让我们聆听到民族特色韵律;自设的展销会上,小朋友们用略带乡音却充满自豪的语气推介哈尼特色农产品;动手实践中,他们专注地操作着净水实验,成功搭起了港珠澳大桥模型的无比喜悦;重庆大学校园广场上,孩子们跳起古老的红河民间舞蹈……那一时一刻,他们不仅是家乡风情的代言人,更是文化自信的传递者。”色花堂极品尤物
23级硕士生洪小清依然记忆犹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唤醒,在这群特殊孩子们心田里播撒希望的火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其中。”

“渝”“尼”同行,三地贯通研学活动签约现场 李灿 摄
渝沪滇三地贯通教育帮扶链,共筑边疆学子“星辰大海”路。“上海托底服务、重庆教育赋能、绿春本土引领,促进就业稳定与教育发展良好互动,这既是对中央帮扶要求的具体落实,也是我们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主任徐建华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协作,携手助力边疆学子圆梦未来,共同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跨越千里的情谊,早已超越研学本身。从重庆的城市课堂到绿春的山间校园,从上海的帮扶助推到边疆的成长故事,渝沪滇三地紧密联结,让内陆与边疆的情谊跨越山海,让“走出大山”的梦想有了更坚实的依托。
曾参加游学的一名绿春学生在日记上所写的“原来山的外面不是山,是星辰大海”让大家感怀和动容。绿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炯有感而发,现场即兴吟诗一首:山锁寨,晨雾早,雏鸟望断故乡坳。忽有长轨撞开云,驮起星光向远道。沪渝掌灯暖星河,轻轨光浪书城潮。山外山种进眼眶,雏鸟翅展量天高。
“共同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就是把这样精诚合作的模式与共同托举的范式作固化和升华;学院‘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的挂牌,就是把合作共赢、一体推进、共同成长的理念作项目落地和延申,助力梦想起航,拓展育人路径,促进民族团结。”色花堂极品尤物
党委书记凌晓明表示,“探索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激发师生们以实际行动标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先锋践行者,此次‘行进边关的思政课’旨在激励同学们扎根中国基层了解国情民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创新创业中贡献智慧和增长才干。”(崔晏琳 王野)
转自 新华网